Show more

怎么每个版本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的篇目都不一样…

今天去给iPhone 12 mini 换了电池,不知能否再战两年

"And for tech, keep in mind the usual wisdom. You know. There is no silver bullet. Nothing comes without cost. Engineering is all about compromises and using the right tools for the right job in the context and constraints of the problem. The usual stuff."

bitecode.dev/p/lies-damn-lies-

最近几个月得到的两个新认识:
* 每天记住一个新单词也比好几个月不记住一个词强,没有方便的翻译软件/记录工具,那就每天/周手动记录一个;
* 很多时候「不该看这本书」这种观点不太成立,看完觉得书不合适、烂,OK,继续看下一本就好了——除非你是一年只能看一本书;

两个观点似乎是共通的:Don't Stop, keep it going.

shidenggui.com/articles/zettel 前段时间读了这篇blog,里面强调的「卡片盒是交流的伙伴」最近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对「笔记」的态度。以前常常会想不清楚「该不该记」,最近貌似不会了

味之缘
连续两个晚上去吃的社区杭帮菜馆,性价比优秀,最不易的是调味很克制,红油赤酱的菜式也不觉得咸,👍

有时候戴着AirPods pro 2觉得环境声音好大,以为自己没开降噪模式,长按耳机之后声音变大了……惊讶于原来日常环境噪音有这么大


沈姐姐私家小厨

在杨梅岭发现的餐厅,view很好,但菜就只是「还行、口味偏重的家常菜」

最后又捡起Logseq继续来用了,翻到之前记的一点东西有种失而复得的感觉,以及每次用Logseq记东西都还挺开心的。想不起为什么去年下半年之后就没再用它了。

前两天刷小红书看到一个帖问美国人吃那么多鱼油到底有什么用,下面有一条评论问「也没见美国人寿命比我们多多少啊」,意识到它代表的是我们评价医疗的方式太过单一。比起寿命,节省医疗资源浪费难道不重要吗?

原来觉得想边读边写笔记的话只能回家坐在书桌上读,这也导致之前常常读得很慢,后来试了下在地铁上边读三国边用备忘录来记,实际用下来发现其实也没很麻烦

想深入了解下卡片盒笔记法,发现介绍类的文章/视频多如牛毛,实际的例子凤毛麟角,难道是那些作者/博主们都其实压根不用这个方法记笔记🤔️

事实上我最不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剪头发,不(太)能看手机/书,眼镜摘掉也看不清很多东西,也不能戴耳机,也不能睡觉

——但头发长也是最不喜欢的事情之一

Show more